上海的沙船与港口城市
发布人:施海根 发布时间:2019-06-05浏览次数:7785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于1990年9月28日作出历史性的决议,确定上海市的市花白玉兰、古老的沙船和螺旋桨推进器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作为上海市的“市标”(即上海市的城市标志)。并且作如下之说明:“图案中心扬帆出海的沙船,是上海港最古老的船舶,象征着上海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可见,港口城市上海的发展历史,是与上海古老的沙船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试就上海的沙船行业之历史贡献、上海港口城市之形成、上海沙船业之会馆及妈祖文化等问题谈一些看法,向读者诸君提供一些资料,以便更好地了解昨日之上海、今日之上海,以及将来之世界航运中心等方面的问题。
沙船海运之由来
中国历史上,长期以来都是南粮北运,以南方产的粮食补北方之不足。而上海的沙船行业则是由元代开始从海上北运粮食,逐渐形成一支船队,成为一个行业。元朝统一中国后,建都北京,其所需的粮食、财赋主要依赖东南地区。当时,由于南北大运河年久失修,内河漕运困难。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廷命上海管军总管等人在上海督造60艘平底的海船,向北方载运粮食4600余石,从而开创了南北海上漕运的历史。运输的次数多了,逐渐积累起海上航行经验,从中寻求最佳的航线,并选择风时,使航行时间不断缩短,自上海至京师不过旬日即可到达。这种大型平底帆船在北方卸货后,若空船驶回上海反而船轻不稳,并特地装载一部分黄沙压舱。以利于在海上平稳地航行,这就是上海“沙船”名之来历。
这种大帆船从头至尾有三、四根桅杆,海上漕运粮食可以充分利用风帆的动力,比内河漕运速度快,运费便宜,故推动南北海运不断发展。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上海由镇升格为县,地位提高。这一年的海上北运粮食已达152万7千余石,等于首次运粮的三倍多。时至天历二年(1329年)上海一年的海上北运粮食增至352万7千余石。可见,当时南北海运已有相当发展,使日后沙船行业的兴起有了良好的基础。
沙船行业的兴起
迨至明代,海疆不宁。倭寇纵横海上,南北海运受阻。沙船曾用于海上巡逻,海上御寇。明永乐年间,明朝廷委派三宝太监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今东南亚地区),宣扬国威,发展对外贸易。并在长江口筑30丈的一座土山,“昼则举烟,夜则明火”。以利于海上航行的船只进出,成为上海古时的一座灯塔,航海者咸受其利。当时,土山上有御制《宝山碑记》,故后世称这座土山为“宝山”,即为原宝山县名(今宝山区名)之来历。
清初,为防南明政权复辟,清廷实行“海禁”,南北海运又受阻。清康熙年间,政局稳定,解除了海禁,鼓励海内外贸易,并将原设于华亭县境的江海关移驻上海城宝带门(小东门)。此后,南北海运日益繁忙,小东门外洋行街的商号似雨后春笋,专业从事南北洋的国内贸易,使原来的沙船行业随之迅猛发展,并把原来的南北运粮变为南北物资交流,各地商人云集上海,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时至乾隆、嘉庆年间,上海的沙船行业已成为上海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上海江海关的税银年收入也成倍增长,康熙年间每年为2万2千余两,至乾隆年间已增至7万7千余两。
据清代《皇朝经世文编》一书记载,当时,沙船“聚集上海的3500余号”,总装载量可达25万吨至30万吨。其航线北至大连、营口、天津、烟台,南下可至宁波、温州、潮州等地,还有溯长江而上的内河航线,可至南通、南京、汉口,直到四川万县。当时,上海沙船业的行号,均为富商所有,这就是上海早期的资本家。据资料,其时“每造一船需银七、八千两,其多者一主有船四、五十号”。上海船商张元隆甚至“立志要造船百艘,以百家姓为号”。可见,这已是一个不小的资本家了。我们若以当时的3500艘沙船计,则当时上海沙船队的总资本额已达到白银3000万两左右,成为全国最大的商船业资本了。
各沙船业主还聘用了数以万计的船工、账房及其他管理人员,其中大多数为由农村流入城市的农民,成为港口码头的船工及搬运苦力,从而在上海出现了数万名上海的第一批船员和码头工。
沙船业的历史贡献
上海沙船业海运的迅猛发展,推动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物资交流和对外贸易,促进了上海的港口发展和经济繁荣。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城外东部的沿黄浦江地区的豆麦市场、棉花市场和南北土特产品市场等已十分兴旺,上海早期的钱庄、银号等金融也随之出现,上海的钱庄就是因当时繁忙的豆麦交易而产生的。
上海的沙船海运业之发展,还带动了上海棉纺手工业的发展。当时,种植棉花、纺纱织布,亦是上海农业、家庭手工业的一大特色。当时,外省商人在上海城内设局收购布匹、棉絮,并有专为闽、粤商人收购棉絮的店铺。每年秋冬季节,闽、粤商人以“楼船千百,皆装布囊累累而去”;当时,亦有上海手工纺织的“南京布”,被运往国外销售。据资料,自清嘉庆二十二年至道光七年的10年间,每年运往国外的“南京布”,多时达80万匹。少时也有20万匹。其时,中国出口的棉布、丝绸和茶叶等三大商品,大部分由上海港运出,销往欧美及亚洲各国。在1842年上海开埠前,上海进出口商品的年吞吐量已达120万吨至150万吨之多。当时,上海港进出中国货船都为大型的平底沙船。可见上海的沙船对上海港的发展贡献很大。
清代上海沙船业对上海发展作出了贡献,在清嘉庆《上海县志》有较多记载,并在记述中盛赞道:“闽、粤、辽、沈之货,鳞萃羽集,远及西洋、暹罗之舟,岁亦间至。地大物博,号称繁剧”。这种依靠沙船进行海内外贸易,推动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使上海成为中国“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其时,自小东门外的十六铺至南码头的黄浦江上,“帆樯林立,舳舻蔽江”;而在黄浦滩边,则是“百货山积,人马喧闹”的繁荣市场。清代文人赋诗佐证说,“一城烟火半东南,粉壁红楼树色参。美酒佳肴常夜五,华灯歌舞最三春。”可见清代的上海,上海城外的黄浦滩边是一个大市场,是上海最热闹之地,故称之为“一城烟火半东南”。至今尚有昔日装卸货物的码头、渡口,以及街名、弄名、地名数十处之多。
沙船业之沙船会馆
沙船业主为客户载货航行,每次获利均颇丰,故沙船业的发展也很快。当沙船为客户载货航行形成了一个行业之后,沙船业主们为维护本行业的经济利益,垄断本行业的经营特权,统一质量与价格,便以“敦乡谊,相同帮”为宗旨,发起组织本行业的商船会馆。经过一番筹备,上海沙船业的商船会馆,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成立,集资在南码头北面购地近20亩,建造商船会馆,成为上海早期成立的会馆公所之一,而且规模较大。
商船会馆是一座庙宇式的建筑,其主体是一座有200余平方米面积的双合式大殿,砖木结构,画梁雕栋,金碧辉煌,十分宏丽。当时,科学不发达,天有不测风云,沙船载货出海航行,遇上大风浪,风险很大,故沙船业把天后女神(妈祖)作为本行业的保护神,在大殿内供奉祭祀天后女神的神像,祈祷天后女神“时显灵异,庇护海舟”。会馆大殿座东,面对黄浦江。殿前为一座二层楼的古戏台,上顶为八角形的漆画藻井,形似喇叭形,故台上演戏可扩大音响效果。大殿与古戏台间为一石板地坪的天井,两侧为二层楼的看楼,为天后女神演戏时,同业人士可坐看楼看戏。
此外,商船会馆内还建有一批附属建筑,大殿后面建有一大厅,是同业人士集会议事之所;在大厅右边还建有二层楼房,供各种会务之用。会馆内设有慈善性质的承善堂,办理同业船工之伤亡抚恤、因病施诊等事宜。清光绪年间,清政府下诏书,“停止科举”,创办学堂。商船会馆亦积极办学,由会馆董事李厚祐等筹款,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创设初等小学,后又增设高等小学,商船小学一直延续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6年。
旧时,沙船业主皆崇尚祭祀天后女神,每逢农历三月廿三天后女神的诞辰之日,沙船业各行号的业主纷纷出资,在会馆的古戏台上演戏敬神,甚为热闹。还有,各行号船队载货出海前,船老大等亦先至大殿天后女神烧香膜拜,祈求女神保佑,一路平安。若沙船在航行中突遇风涛之患,掌舵的船老大及船员皆会向天后祈祷许愿,然后在脱险返沪后必至会馆大殿女神前烧香膜拜,以还他们所许之愿。
自1842年上海辟为商埠后,上海建立租界,世界各国商船纷纷进入上海港,以风帆为动力的沙船业难以匹敌,海运和对外贸易逐步被外国资本占领,沙船业逐步萎缩,慢慢地被欧美海轮淘汰,尤其是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上海的沙船大部分被日寇所毁。抗战胜利后,昔日作出过历史贡献的沙船已所剩无几,至今已成为历史,而尚在的上海商船会馆旧址,则成为历史的见证了。笔者认为,昔日的商船会馆是上海最早的会馆之一,现大殿及戏台基本保存完好,应加以妥善修复,加以保护,让子孙后代能了解昔日上海的沙船和港口都市。
(作者单位:上海三山会馆管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