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会馆史陈列讲解稿
发布人:吴宵静等 发布时间:2019-06-05浏览次数:12869
三山会馆是由福建旅沪水果商人于1909年集资兴建,它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会馆建筑,也是上海工人武装起义遗址,会馆史陈列馆是三山会馆的一个主要展区,展馆系统全面地展示了上海的会馆公所从兴盛直至消逝的三百年历史舞台的历史原貌,以及在上海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 开埠前上海会馆公所产生和发展
(一)上海地区会馆公所的萌芽
我们知道,上海濒江临海,是长江沿岸七省的出海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明中叶以后,上海地区经济日趋繁荣。尤其是在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政府解除海禁,更为上海这座贸易港带来了难得的发展良机,各地商帮纷纷来沪经营谋生,使上海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镇,在嘉庆《上海县志》一书中就称上海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在这幅“丹凤远眺”画中讲述的是古时上海城墙上有“殿、台、楼、阁”,而建在城楼万军台上的丹凤楼是所有建筑中最高的一座。到了每年的端午节,黄浦江上大赛龙舟时,丹凤楼就成为最佳的观赏处,在平时,也还可以看到从事南北航运的船队千帆竞发的场面,故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
随着各地商人来沪经商者日益增多,一种以同乡或同行为了互助而建立的社会团体开始出现,这就是会馆和公所。但只是一个名称上的不同,他们之间没有非常严格的界定。
上海最早的会馆是关山东公所,建于清代初期(1644——1661年),由旅沪的关东、山东两地商帮在上海联合成立。它的位置大约在老城厢西门外(今自忠路近重庆南路)。下面这块实物就是,在义冢遗址地发现的“关山东公所”界石碑的残件。这块碑上我们可以清楚的看见“関”和“山”字,“東”字只残留了一半,由此推断全文应该是“関山東公所”。当时公所在城西辟建了“义冢”,作为葬埋公地,旁边展出的就是当时墓地的一块四至碑的碑文。
这边看到的是开埠前十六铺码头的模拟场景,两艘船模分别是福船和沙船,它们的帆和船底都是有区别的。沙船,产于唐代,出于江苏崇明,是上海市市标图案。沙船是平底船,因为北洋多沙多浅滩,有利于在沿海浅滩上航行,在风浪中也安全,甚至在逆风中也能航行。沙船已逐步发展为我国沿海四大船型之一。在远洋航线上沙船也很活跃。在历史上,沙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长江中下游,除了江苏是沙船的发源地以外,在江西、安徽、湖北、湖南等省,都有沙船的踪迹。福船是一种尖底海船,以行驶于南洋和远洋海著称。福船特有的双舵设计,在浅海和深海都能进退自如,又有坚强的冲击装置,是深海里比较先进的一种船型。
(二)会馆公所的发展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来沪移民的增多,从事的行业也各有不同。各地商帮都建有自己的会馆公所,1843年开埠前,在上海建立的会馆公所主要的有这些:
这是一幅《洋行街》油画,画中描绘的是当时上海洋行街热闹的景象。这幅创作油画绘描了当年洋行街商铺林立的繁荣景象。广东商帮所建立的潮州会馆也位于其中。潮州会馆建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后来失火被烧毁后在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由潮州地区的潮阳、海阳、澄海、饶平、褐阳、普宁、丰顺、惠来等八县商人在洋行街重建,改称潮州八邑会馆。洋行街位于小东门外上塘街,也是我们现在的阳朔路。
这边的浙宁会馆是在1819年由宁波籍的号商和船主建立的,下面看到的是遗留下来的浙宁会馆建筑石雕构件。
旁边的四明公所始建建于1803年,由宁波商人和手工业者共同建成,在1809年扩建之后,成为上海规模最大的旅沪同乡会馆,但现在也只存留下来门楼,在人民路上。
浙绍公所建于1737年,由浙江绍兴商绅集资建立,这个碑序上写有“敦乡宜,辑同帮”,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时会馆公所同乡互助同业相帮的存在目的。
泉漳会馆是在1757年由福建人建立,当时它是一些作为福建人来沪经商时暂住地,那边的宝鼎就是属于泉漳会馆的。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徽商是非常有名的,徽宁会馆就是由徽商于清乾隆十九年建立。1754年以旅沪歙县商人为主,集资购买上海县城小南门外民田三十余亩,建立徽宁思恭堂,主要用于暂厝和埋葬客死上海的徽、宁二府人士。1836年原堂地分割出让,在斜桥设立义冢,重设思恭堂。
商船会馆,我们从名字上就可以知道它是由沪上沙船业船商集资兴建的,建于1715年。初时建有大殿、戏台等,以后陆续增建南北两厅、拜厅、钟鼓楼、后厅,作办事、议会之用。它地处黄浦江边董家渡会馆街38号,是目前上海现存历史最早的会馆建筑。
开埠前的会馆公所,它的日常运作包括集资、订立行业条规、整合内部关系、统一行业使用的度量衡标准等,均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步骤。
集资:会馆公所创办的经费多数由公共集资,或由同人捐助、同业摊派,或按货抽厘。
订立条规:开埠前的会馆公所没有专门的规章制度,但许多会馆公所仍订立了一些成员必须遵守的条规。
整合内部关系:上海的会馆公所商业性质浓厚,在增进同乡同业间的商业合作关系方面,会馆公所发挥着它的重要作用。
统一行业使用的度量衡标准,这也是会馆公所的一个重要功能。清嘉庆十八年,豆米业公所就由地方官颁发标准量器——铁皮公斛,令同业遵照制造,各备应用,以公平买卖。
到1842年,上海开埠前已建成的大约有34家会馆公所。其中很多都聚集在上海老城厢豫园。曾经达到23个之多,其中大多为同业组织。
这里展示的就是豫园厅堂的一个模拟场景的式样和气派。
第二部分 会馆公所与近代都市的经济、社会
(一)开埠后的移民和上海近代经济的发展
上海开埠后,由一个普通的区域性商埠,迅速成为全国经济中心。经济的突飞猛进和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使上海逐步成为“远东第一大都市”,开始卷入近代国际市场。市场孕育的巨大商机吸引着各地商民,进一步推动着工商会馆的迅速发展。来自各地的移民越来越多,一些外商也被吸引来沪经商。据《旧上海人口变迁的研究》统计,开埠后近代上海人口由1852年的54.5万增至1949年(3月)的545.5万,百余年间人口激增的同时各地建立的会馆公所也在迅速增加。
开埠以后,像内地商人组织会馆公所一样,上海也出现了洋商组织的外国商会。1869年英美和明商会代表到长江上游考察后,根据考察路线绘制的地图。图中标明了从武汉出发,涉及湖北、湖南、河南、陕西、四川、贵州等内地省的情况。开埠后,上海成为大宗进口货物中心,洋布是当时进口物品中的大宗货物之一。租界中的洋布公所从1858年仅有的6家商铺到1932年开店数已增加到366家。在“申江洋货同业告白”中称:“疋头洋货一业,自中外通商以后,唯上海为总会之区,而十余省此者无不来申采办”。洋商固然促进了上海经济的发展,但在与本地华商的交易过程中,洋商对华商时有刁难盘剥之举。如:茶叶的价格概由洋行说了算,华商如嫌价低不卖,洋行就进一步采取更凶狠的降价手法,逼迫华商贱价出售。《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记载“逾七日减十之一,再逾七日减十之二,又逾七日减十之三。”这种逼迫降价的方法甚至推及到丝、百货等各业。但同时洋商又租用华商的会馆土地,如:英商租用商船会馆土地的道契,1924年旅沪香山同乡会陈炳嫌房屋转名过户给祥茂洋行,我们从中都可以看到华商与洋商之间不仅有竞争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开埠后,传统的埠际商品贸易进一步增长,各地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运到上海进行转运。而新型的对外贸易给上海带来了极大的变化。从街道两旁悬挂的幌匾“两洋广货,五艳颜料和两洋海味,关山桃枣”可以看出当时的商品不仅有全国各地的货物还有大量的进口货物。在沟通内地货源地和海外销售地的同时会馆公所的组成形式进一步多样化。由以一镇商帮组成的,如:金庭会馆,洞庭东山会馆;由以一县商帮组成的,如:江阴会馆,吴江会馆;由数县商帮组成的,如:江宁六邑公所,兴安会馆;由以一府商帮组成的,如:四明公所,京江公所;由以数府商帮组成的,如:泉漳会馆,徽宁会馆;由以一省商帮组成的,如:湖南会馆,江西会馆;由以行业商帮组成的,如:钱业公所,米豆业公所,商船会馆。会馆公所的兴起也为各地商帮在沪从事商贸活动提供了交流,整合的平台,刺激并推动了上海地区的发展。各地商人在上海经营一段时间后逐渐同业聚集,形成了宁波帮,广东潮州帮,江苏洞庭东山帮,惠州帮及山西籍的票号等行帮。开埠后,各会馆公所因业务扩大而发展分化。以钱业公所为例分为南北两市,清光绪五年(1879年),先在南市建沪南钱业公所,以后随着北市的兴起,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又在北市海宁路建沪北钱业会馆。而钱箱正是当时钱庄用来存放贵重物品所使用的,相当于现在的保险箱,上面用铜镶嵌了蝙蝠和铜钱的纹饰,是取“福在眼前”的吉祥之意。
1843年上海开埠至1911年的60余年间,上海城厢内外新建和改建的会馆公所至少有140所以上。1918年老城厢的会馆公所分布,还具体标明了100余座有据可考的会馆公所所在的位置。
博览会是近代西方国家工业革命的产物,以展会规模巨大、展品门类多而广受关注。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展示其工业革命成果的万国博览会,这是第一次世界性的博览会。上海的会馆公所也积极参与其中。广东香山人徐荣村(同时也是广肇公所的最早集资人之一),在其任宝顺洋行买办一职期间首次寄出十六包浙江江南浔辑里的湖丝参加伦敦世博会的展出,荣获了由英国维多利亚女王颁发的金银大奖,并获赠小飞人证书,这是我国国民第一次参加世博会的展览活动。1932年2月,江浙皖丝厂茧业总公司组织各丝厂参加了美国纽约第二次万国丝绸博览会,在此展会上由于我国的生丝陈列室有女工的操作演示,成为最受美国观众欢迎的展馆。不难看出,当时的会馆公所领袖对国际经济交流的向往与参与,他们已经有了要挤身世界贸易行列的意识和行为。
(二)近代上海会馆公所的社会角色
随着上海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会馆公所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了社会活动中,并承担起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责任。所以在大家对会馆公所的经济功能有所了解之后,现在看到的这一展区主要介绍的就是会馆公所的六大社会功能了。开埠后的近代上海城市呈现了一种“一市三制”的格局,就是由华界、英租界和法租界共同对上海进行管理。华界要依赖会馆公所解决官府与民众的争端,租界当局则把他们视为其租界内统治华人的助手。无疑,会馆公所是充当着社会中政府与民间的中介,而这种中介角色的功能和所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请看第一个展窗,这里就较为集中地体现了会馆公所这方面的社会功能。这边的“会议防疫问题之中止”和“斗饼业罢市,政府谕令公所开市”、“广肇公所为运粤米粮作担保”,都反映了会馆公所的社会中介作用。在防疫问题中,会馆公所协助政府安抚民心,广肇公所、四明公所和茶叶会馆等都积极投入到了防治鼠疫的社会工作中。那边讲述的是,当时有一批赈济的米粮要从上海运往岭南,江海关就把允许出关的牌照发给了广肇公所,让公所再在广东帮船队中进行分派。除此之外,会馆公所还具有对同乡官宦提供旅居方便的功能。这里主要举例了1876年郭嵩焘和1878年曾纪泽出使外国途中小住广肇公所的事例。会馆公所和政府之间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相互配合的关系,但这种配合并不是绝对性的,当会馆公所自身的利益受到侵犯的时候,他们也会表现出反抗的一面。在19世纪末,上海两次小车夫抗捐事件中,就以丝业会馆为首,茶叶公所、四明公所和潮州会馆等40家会馆公所联署致函工部局,要求免加小车捐。这是当时“大闹洋场”的场面描绘和丝业会馆等要求免加小车捐的书面函件。
第二个展窗介绍的是会馆公所的又一大社会功能:慰籍死者,保护生者。这里主要讲述的是会馆公所对于移民权益的保护和对移民成员的关心。会馆公所帮助逝者落叶归根,最低限度是做到入土为安,把旅沪客死的同乡进行埋葬。正因如此,到了19世纪末,华界和租界为了限制会馆公所公共目的的无限扩大,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征税,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会馆公所开始承担运费,把棺柩运回故里。如四明公所,它就是每年分为冬至和清明两期,把棺柩运回老家。这些都是当时停放棺木的一些收照和存放规定。对于死者已是这样的照顾,那对于生者则更是要进行保护了,着重是要协助活着的人获取安全感。这有当时广肇公所因其同乡的渔船被撞翻后,由它出面与肇事的法国油轮进行交涉,要求索赔的内容记录。陈独秀,是大家都熟知的人物,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和前期的领导人,在他被捕后,由于他是安徽人的缘故,所以在上海的安徽人对此事非常关心,通过安徽协会积极致电给北京的安徽会馆,寻求营救的方法。这是当时申报上报道的,关于陈独秀从被捕到营救再到被释放的一系列新闻报道,这说明了会馆公所在援救被捕的同乡革命者上也是尽其力量的。综合这些,可以看出会馆公所在这里是充当了一个移民群体保护者的角色。
开埠后,上海的商业由埠际贸易提升为国际贸易,会馆公所维护同业商界利益的功能由此更为突出和迫切。这一功能可以从几方面来说明。第一个方面就是以条规形式规定和规范店家交易规则的内容,这是煤炭公所当时制定的关于这方面的条规细则。第二个方面讲求的是商家诚实经营。如旁边珠玉业新汇市公所成立后,就规定从事珠宝玉器业的商人,不得销售赝品,以免破坏整个行业的名誉。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着重于对各商家度量衡的统一和规范。下面这个类似砝码的石头是当时花业公所使用的,称为司马称,它是由上海历史博物馆提供的。上面有关于这块石头的文字说明:要求下属所有商家必须遵照执行,如有差异,一经查出必将受到重罚。因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会馆公所又增添了一些新的社会功能,如慈善公益,这是会馆公所近代社会活动中一项较为重要的内容,其中也包含了两方面。其中一方面是会馆公所具有了防火安全的意识。这是一个江西会馆太平缸的复制品,就是当时用于救火之用的。还有就是会馆公所的慈善活动开始面向更广阔的视野,抚恤赈灾已成为会馆公所经常性的社会活动。除了为贫苦的同乡施医,施药外,救助的范围更大了。这是河南水灾图,下面是河南水灾赈捐册,以及惠旅养病院证章,这些都记录了会馆公所参与赈灾的活动。
上海的会馆公所对于上海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有深远的影响,几乎在上海每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中都可以看见会馆公所的身影。这两副画像上的人物分别是徐润和唐廷枢,他们都是广肇公所的创始人之一,是当时的商业精英,也都是洋务运动的先驱和积极倡导者。凭借会馆公所领袖的身份及经济上的强势,他们两位和下面提到的盛宣怀,都成为了李鸿章办理洋务的得力助手,在洋务运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时正值晚清时期,各国列强大举侵略我国,这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主义热情。外国水手无故殴死宁波人周生友事件、1905年掀起的反美运动、上海许多会馆公所集议抵制美货和旁边的大闹会审公廨案、张园集会,抗议沙俄强占东三省,决定成立四明总会,我们从这些事件中都可以看到会馆公所抗击列强侵略的种种爱国主义行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形成了一场全国规模的革命运动,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最后建立了中华民国。上海的会馆公所在其中也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以不同的方式来支持革命。这边是上海丝厂茧业总公所募集军费的通告。而另一边就是上海名伶潘月樵等人组织伶界敢死队攻打江南制造局的场面描绘。这是一枚上海伶界联合会的会员证章。上海伶界联合会是由上海名伶夏月恒、夏月珊、潘月樵等人组织而成的,后建立梨园公所。
通过前面的参观,可以看出这时会馆公所慈善救济的范围已从同乡扩大到同胞,爱乡的情操也已提升为爱国,而他们的这种爱国行为是表现在多方面的。首先就是争取租界参政权和积极参与地方自治。这有一个会馆公所董事对地方自治参与的图表。旁边的三名华董与6位工部局华人委员就任的历史背景,我要稍微做一下介绍。1905年,3个重要的会馆领导人提出要设立华人顾问委员会,因纳税外人的反对而不了了之。第二年,工部局同意由7名成员组成华人顾问委员会。这是最后他们就任的新闻报道。这副画像上的人物是虞洽卿,他是旅沪宁波帮的领头人物,他与其他人发起成立了宁绍商纶公司,后来他们在公司股票上还印制了“爱国爱乡”的口号。虞洽卿后来还担任了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的会长,这个难民救济协会成立于1938年,各地的旅沪同乡组织都作为会员参加。抗战时期,协会通过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募捐活动来筹集救助资金,设立了收容所20余所、医院2所、小学和中学各1所,还创办了难民工厂、职业介绍所,先后收容的难民有80万人。五四运动和淞沪抗战都是非常著名的历史事件。在五四运动中,广肇公所等同乡团体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1919年,7个团体联名通电呼吁要求维护主权。五四惨案发生后,宁波旅沪同乡会、广肇公所、江浙皖丝茧业总公所等又纷纷通电声援学生。而在淞沪抗战中,许多会馆公所或组织义勇军上前线参加战斗,或派出服务队救护伤病员,或是募集军费支持抗战。下面是广肇公所支持淞沪抗战募集军费的会议决议。淞沪抗战以上海的十九路军为主,这是抗战指挥之一戴戟所使用的公文包和当年的一些信函。
著名的四明公所,因为发生过两次流血抗法事件而广受世人关注。两次流血抗法事件分别发生于1874年和1898年,当时法租界以辟马路为由,要求四明公所迁移义冢地,结果不但均遭到了公所的拒绝,两次抗法事件都是以公所的胜利而告终,并且还激发了上海市民的爱国热情。第一次四明公所事件中,法国领事慑于群众威力,被迫让步,收回筑路计划。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自发难到解决,历时长达半年,组织这次罢工的领导人是四明公所内洗衣业领袖沈洪赉,向法租界当局交涉谈判的有严信厚、叶澄衷、虞洽卿等人。这个展窗内的展品是在抗法过程中中方遇害人员的位置分布图和一个法领的公告。公告的内容是法租界撤消开辟马路的决定,不仅如此,还让四明公所在其公所周围筑起围墙,以区分公所和租界的权利范围。
(三)上海会馆公所的近代化
随着历史的推进,上海会馆公所的制度、宗旨、职能及社会功能等也进一步演化。开埠以后,不少新组建的会馆公所借鉴了近代欧美行业组织的一些制度,使传统的会馆公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反映在会馆公所章程和宗旨的革新上。这是“振华堂洋布公所规则”、“华商机器纺织公所章程”和“震巽木商公所章程”,他们都较为集中的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下面展柜内是广肇公所出版的《广肇周报》,此报刊主张国家统一,发展民族经济,抵御外来侵略,因而深受同乡的欢迎。近代会馆公所其他的演化还表现在社会经济功能的拓展上,这些都是当时的会馆公所使用的一些物品。可以看出当时的会馆公所已经开始通过银行进行收支和存款,如华侨银行就为泉漳会馆的会员单位。这是四明公所的在征信录,他主要体现了公所经费取之于众,用之于众的原则。编成后的征信录分发给商号,公布财务,以示诚信和信誉。
前面所说的会馆公所虽然有同乡或同业的不同侧重点,但有时区分并不十分严格,有些会馆公所往往兼具双重性。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纯同乡性或纯同业性的社会团体,这就是接下来要介绍的同乡会和同业工会。在政府加强监管的背景下,新型同乡会和同业公会作为资产阶级领导的商业团体,政治活动空间极度萎缩,近于消亡,但它的同业管理职能和社会职能仍被保留,同时还拓展了近代城市发展所需的新功能。据有关学者调查统计,在老上海办理登记的新式同乡会至少有117个,涵盖了全国近20各省区。他们与以往的会馆公所比较,无论在组织形式、宗旨,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存在着明显差异。最上面是1946年河南旅沪同乡会欢迎张伯英副院长的合影。旁边照片上的建筑是宁波同乡会大楼,它是从四明公所演变过来的,要稍微做一下介绍。1901年,沈洪赉担任四明公所的总经理,1909年他在四明公所之外创建新的团体,名为四明旅沪同乡会。1911年朱葆三接任该会领导人并筹资盖建新楼,并改名为宁波旅沪同乡会。这是当时使用的一些物品。
这里有关于“老上海的同乡团体”的介绍,大家可以通过触摸屏进行查看。
现在进入尾声,这里讲述的是会馆公所的消逝。在抗战时期,会馆公所因受战火的摧残,功能极度萎缩。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末,上海仅剩71个会馆公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各会馆公所并入了工商联,由此终于是退出了历史舞台。上面是四明公所和泉漳会馆被轰炸的历史记录照片,以及当时人民生活困苦的场景。展柜内的是《上海市行号路图录》,里面详细记载了上海当时的商店、工厂、民居以及会馆公所的方位地形图。这是有关研究会馆公所历史的重要资料。
之前提到过会馆公所参加过很多重要的历史事件,如我们旁边的三山会馆就是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的根据地。这边的幻影成像就是再现了当时战斗的场面,请大家观摩。
第三部分 会馆公所与上海城市的多元文化融合
(一)华夏文化的传播者
看了前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对当年上海的一些会馆公所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会馆公所在上海的兴起,不仅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使各带不同的地域文化进入了上海,这些不同的风俗习惯在上海交融汇合,为海派文化的最终开成创造了条件。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当时这些老百姓的生活。
这里我们看到的这一组福禄寿三星和合和二仙,以前在老百姓家中经常能看到,这些神像一般都表现了我们老百姓驱魔辟邪,祈福安康的纯朴愿望。
后面这块桌帏,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绣着牡丹,显得非常富丽、华贵和丰茂,在中国传统意识中牡丹被视为繁荣昌盛、幸福和平的象征,所谓“花开富贵”。
下面这个木盒,我们可以看到盒面上刻有一个官员指着太阳的图案,他寓意“指日高升、吉庆祥合”。这种盒子称为拜贴盒,当时如果我们要去拜访一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官员的时候,礼节上都需要先送拜贴,这个就是用来置放拜贴的盒子。
(二)凝聚人心的酬神祭祀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会馆日常生活的微缩场景,这是戏台,旁边是看楼,用来看戏和议事之用,在戏台的对面,是大殿,用来供奉神灵,像我们三山会馆供奉的就是妈祖。在这里,我们展示了妈祖的一些简介和她的生平传说,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中国人的神灵信仰元素是多元化的,因此不同行业的会馆公所也都供奉着不同的神灵。有的是根据自己的信仰供奉,像信仰忠诚、信义的一般会供奉关公像;有的是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去供奉一些相关的神灵,比如钱业公所供奉财神爷,木业公所供奉鲁班,铁铺供奉太上老君;还有的也会供奉他们的同乡社会领袖和菁英。我们三山会馆是福州人所建,福州靠海,所以我们供奉的是航海保护女神妈祖。在这里妈祖像的左右两别分别设立了千里眼、顺风耳,传说他们可以帮助妈祖在海上洞悉一切情况,对遇难船只及时救援。
(三)从创设义学到倡导新式教育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会馆公所在近代教育事业方面的一些举措。当时的旅沪商人们举家来到上海,为了解决自己子女以及一些贫困移民子女的就学问题,提高移民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纷纷集资建立了学校。像这里是最早举办义学的广肇公所所创办的广肇公学,他经过两次改名后,成为了粤东中学。这边的齐鲁公学,后来增设了中学部,经过改名后,成为现在的东风中学。还有我们所看到的其他一些义学所提供的勉励证书、招生简介等等,都是会馆公所对于上海近代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
(四)会馆的建筑文化
说到民俗文化,我们不得不提到我们会馆的建筑文化。会馆公所的建筑融入了寺庙、祠堂、园林等风格特色,也带来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像我们这边看到的是潮惠会馆里具有潮州风格的木雕艺术。在会馆和公所的建筑构件中离不开木雕、石雕、砖雕和铁艺等元素,在这里我们陈列了当时会馆遗存下来的一些石刻匾额、建筑构件或摆设,大家可以来感受一下。
最后我们一起来参观一下这个商船会馆的模型,它是上海现存历史最早的一家会馆,由于沙船业在上海相当发达,所以商船会馆在当时的规模也相当大。下面展示的这一排照片是上海现存的一些会馆公所的遗址、遗迹。这边是梨园公所,建在现在的方浜中路;这个是浙绍公所,建在现在的丽园路;这个湖北会馆本来在制造局路,现已拆除;这个四明公所在现在的人民路上,目前仅剩一个门楼;这两个是周浦的浙宁会馆和新场镇上的会馆。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物资源。
前面我们提到过会馆公所由于战火的摧残,许多已经不复存在了,但是它的功能和作用还是延续下来了。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对会馆公所功能的需求使得一些行业协会应运而生,他们可以说是新一代的会馆公所。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触摸屏了解一下2008年所摘录的一些行业协会名录。
参观到这里,相信大家对对会馆公所从它的诞生、兴盛、消逝这短短200年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的参观过程也到此告一段落,非常感谢大家。
(作者单位:上海市三山会馆管理处等)
